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地方小吃 > 小吃做法 > 正文

尝尽人间百味难忘通渭美食

发布日期:2023/9/18 13:37:54 浏览:119

绝不能独享,或分送左邻右舍一碗,或给娘家妈一小罐,足以显示浓浓的乡谊之情,养育之恩。

通渭甜醅煮完以后再不加水,熬制好的吃一碗,不安心,再来一碗,稍歇,再来一碗,转悠一圈,再喝上一碗,不知不觉突然发现只剩下一个大盆的时候,只有想伸头入盆,吸吮余汁了,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下一次。

制作方法是将莜麦、小麦或青稞仁煮熟后捞出晾冷,按比例拌入酒麯,俗称“曲头子”,再盛入坛中封口,放置于常温三十度左右的地方发酵,三天后即可食用。其味醇香甘甜,若再加上一点白糖,则味道更佳。

绿荞面棒棒和荞面懒疙瘩

要说清这两样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的面食,得话分二头,各表一支。

先说绿荞面棒棒吧。

棒棒,与那个重庆棒棒差之远矣。凡是时间紧张,随意而做的面条,又短又粗,就是通渭人的棒棒。但绿荞面棒棒却稍特殊一些,它稍长且方。绿乔面其实就是苦荞,因其颜色为绿色,故名绿荞面。特殊之处在于剩饭比刚出锅的更好吃,所以通渭人说“热了的绿荞面棒棒,娘家大(即父亲)来了也不给吃”。一则广告说:“苦荞在中国,中国苦荞在通渭”,哈哈,这可能是吹的,但通渭苦荞的一般确实产于海拔23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属原生态的古老品种,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它味苦、平寒,有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有降气宽肠健胃的作用,据说能有效调节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是苦荞中的极品,对糖尿病有奇效,现在制成的苦荞茶已经远销海外。

再说说“geda”。

“geda”是通渭人对面条的一种满含深情的说法,不同场合不同情况,表述不一,意义不一。若与荞面相连,姑且简单地称之为“粗面条”,但是还得稍长一点,形容好久好久没有吃到的,大概只有通渭人懂得。

荞面geda采用花荞面粉制作,方式特殊,不能加碱,稍加小麦面粉,温水轻拌轻擀,面切成即下锅,其面煮熟,汤色微绿,味道特殊,配之以浆水,佐以各类小菜,引人回味无穷。长面易做,荞面geda难成啊,有些媳妇子做着做着就做成了馓饭,捞也捞不出,舀也舀不出,要面没面,要汤没汤,只能口中念念词:“天尊神,达瓜神”geda成了馓饭了。

浆水面

经常奔走西兰公路的大货司机,在别的地方很少吃饭,吸引他们驻足通渭的,就是通渭人的浆水面。

通渭浆水面,香啊。远处闻着香,入口嘴中香,吃完还想吃,数年不能忘,由于这个原因,浆水随着通渭人走出了通渭,走向北京上海,可能快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了。

浆水面,面还是前面“长面”的制法,但浆水却独具特色。

经验丰富的主妇用新鲜的芹菜煮熟之后,加入原浆盛入干净的陶瓷缸中,经过数日发酵而成。稠的称酸菜,稀的叫浆水,清冽芳香。煮面之前,酌量小心舀取清冽浆水,先在锅中热油,次投地艽,来炝浆水。地艽是一种长在野外,盛开着小蓝花的草本植物,有着诱人的独特香味。投,就是速度要快,“刻齐麻查得”,“扑哧”一声立即浇入浆水,否则真的就焦了。盐,要后放,不然炝出来的有点苦涩。其他地方用葱,唯有通渭农村用地艽,其味十分上口,香飘几百米没有任何问题,从汽车站能飘到加油站,过几年能飘到高铁火车站了。

细细的面条煮熟,捞入碗中,浇上晾凉的浆水,一碗清冽酸香、筋道爽口的浆水面便做成了。再炒一两个小菜,如咸韭菜、青辣子、黄萝卜条,或者土豆丝等,盛夏炎炎,吃一碗浆水面,可使人神清气爽,精力旺盛;外出干活或出门远行,吃一碗浆水面,可使人终日不渴,体力顿增;即使春节食荤腻味,吃一碗浆水面,可使人肠胃清爽,浑身舒坦。据临床验证,浆水因其含有多种有益的酶,食之不仅对高血压、肠胃病和泌尿病有一定的疗效,还能清暑解热,增进食欲。通渭人视浆水面为生命,每论走多远,常常想的是浆水面,不仅有精神上的追求,看来也有科学依据。

荞圈圈

荞圈圈是通渭的一道汉族小吃,由荞麦面里加白糖,入温水揉拉成团发酵,面体拉成圈状,置油锅煎,其色泽金黄晶亮,酥软香甜。

传说先祖时期牛谷河畔土地肥袄,各种粮食都是多穗的。一年收的粮食当年吃不完,好多人不敬天道,暴殄天物,懒惰不思农事。玉皇大帝一天下界游玩,看见有人随意糟蹋粮食。玉帝很生气,便要惩罚百姓,命“牛神”将五谷杂粮在三个时辰内全部捋为单穗。“牛神”奉命行事,用了足足三个时辰才拔完了所有五谷。“牛神”见荞麦似乎不是什么正经庄稼,便不想劳神了。看看时辰已到,便顺手捋了一把,不想捋破了手指,“牛神”便匆匆去复命。荞麦染了“牛神”的血,茎杆、叶脉都变成了红颜色,长得特别快,一旬一收,牛谷河畔的通渭百姓靠吃荞麦才免于饿死。“牛神”也因为没有完成玉帝的命令被罚永远到人间劳作。从此以后,百姓都一心向善,但老天的惩戒不可不记,荞麦有活命之恩,用荞麦面做成圈圈意在让百姓完完全全记住不能随意糟蹋粮食。荞圈圈中间做成空的就是告诉后代不勤俭持家就是坐吃山空。

锅锅灶

中秋左右是挖洋芋时节。洋芋秧枯萎伏地,蒿草一点就着时,人们便开始烧锅锅灶了。

先选址在高约1米的土坎边,将土坎的立面削直,上面铲平。从上面距直面约15厘米处,沿竖直方向挖一深约60厘米、上口径约40厘米、下面略大的圆台状土坑。在直立面上距坑底约20厘米处,挖一碗口大小的圆洞至土坑,这样就挖制成了锅锅灶。

就地选取没有棱角、边长3—6厘米、厚2厘米左右的石块(有的地方用土块)若干。将石块沿土坑的边缘垒砌成粮囤状(下部为略微收缩的圆柱状、上部为圆锥状),垒砌石块时将较大的放在下边,较小的码在上边,以提高其稳定性,并留有小孔,让火苗蹿出。石块垒砌码好后,就开始烧。

用柴草沿圆洞向灶内烧火,直到火苗把石块烧得发红时,停止烧火。然后沿洞口向炉膛内抛入几个洋芋,用适当大小的土块及湿土封严圆洞口。用烧火棍将顶部的两三层石块拨入炉膛,丢入几个洋芋。然后一边将洋芋逐个掷入炉膛,一边用烧火棍将烧红的石块逐层一个个拨下去,这两个动作要同步进行,以保证滚烫的石块与洋芋能够间隔相混,且整个过程进行要快,以防石块温度降低过多。就这样,直到石块放完,洋芋也就不放了。这时要赶快用较大的土块及湿土将炉口封死,以防热量散失。

捂上1小时左右就可以打开炉膛。用铁锨将炉膛的直面打开,清除上面的土及石块,将洋芋一个一个地从炉膛中拣出。拿起滚烫的洋芋捧在双手心,边搓皮边吹土,脱皮后的洋芋显露出橙黄色,散发出特殊的、浓浓的香味,能引起人们强烈的食欲。

洋芋的这种天然野炊吃法,改革开放前较为常见。现在,很少见用锅锅灶烧洋芋的现象,也找不到锅锅灶的痕迹。锅锅灶成了人们在闲聊时讲给后辈的故事,也成了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们的美好回忆。

来源_牛谷河畔笔架山

原标题:《尝尽人间百味难忘通渭美食》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上一页  [1] [2] 

最新小吃做法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