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地方小吃 > 小吃做法 > 正文

【共同关注】太行人家:避暑好去处

发布日期:2023/8/3 13:25:39 浏览:126

盛夏时节,如风景画一般的左权县桐峪镇上武村。张文军摄

“十里荷塘”的美景惹得游人流连忘返。张玉虎摄

农家美食香气弥漫,更夹杂着缕缕乡愁。郭鑫璐摄

王东田和老伴在自家“抗大三号食堂”门前。本报记者王天晓摄

编者按

炎炎夏日、热浪滚滚,太行山里的一座座山村、一处处人家成为了这个夏天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绿荫掩映的小院、清爽可口的饭菜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这里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然,这里更有“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质朴人情。

自然、本土、质朴、创新,努力留住“乡愁”,并不意味着守旧和落后,一个个太行人家也在不断接受着新事物、新理念,在努力呈现传统村落文化的同时,也在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保留乡村风貌,保留传统文化,吸取创新的思想,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太行人家”蹚出了一条文旅兴村之路。

太行乡村好乘凉、清风拂过是乡愁,让我们一同走进“太行人家”清爽度夏、回味乡愁。

左权县上武村

农家院里感受诗画生活

位于左权县城东南32公里处的上武村,是典型的太行老区村落,自然风光优美、红色资源丰富。不少村民几年前就开始吃旅游饭,每年夏秋两季是这里的旅游旺季,特别是今年,游客更多。

太行山百里画廊,重峦叠嶂。清漳河蜿蜒绵长,风姿绰约。三伏天,地处太行山深处的左权县桐峪镇上武村,因凉爽的气候、独特的美景和丰富的红色资源,吸引了省内外的众多游客和慕名前来写生的大学生。

盛夏的太行山,满眼苍翠,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如玉带蜿蜒,驱车穿行其间,一山一景、山转景移,美不胜收。千年古村上武村就坐落在这群山环抱之中,宛如一幅岁月静好的山水田园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上武村许多村民一样,刘翠萍也依托这如画的天然美景,经营着一家“太行人家”民宿,将农家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如诗如画。

位于左权县城东南32公里处的上武村,是典型的太行老区村落,自然风光优美、红色资源丰富。国道207沿村而过,交通便利。村子不大,常住人口只有87户174人,却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国家森林乡村”“省级卫生示范村”“山西省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刘翠萍是上武村“太行人家”民宿15号院的主人,也是上武村重点打造的18户民宿客栈之一。“我改造了家里的两间空房,政府补助2万元,沙发、衣柜、被子和床单都是统一购买,为了让客人住得更加舒服,房间里还特意配了空调和风扇。现在客人来住一个房间一天收80块钱,收入比以前强多了。”今年4月以来,她已接待了好几拨前来写生游玩的大学生。更让她开心的是,开客栈还有不少意外的收获。因为许多客人都是来写生的画家和学生,“和他们聊天,看他们画画,能学到不少新东西。”

在上武村,不少村民几年前就开始吃旅游饭,每年夏秋两季是这里的旅游旺季,特别是今年,游客更多。“目前,全村已有20多家农家乐和‘太行人家’民宿。”上武村党支部书记刘俊飞告诉记者,几年前,上武村就开始重点发展特色农业,除了果蔬种植园,村里还建起了80亩阳光葡萄采摘园、100亩观光桃花园等。“城里人可以在这里找到诗和远方,村民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收入。”

近年来,上武村又结合太行百里画廊总体规划,以生态宜居建设为核心,突出抓好人居环境改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先后投资47万元实施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投资350万元实施立面整治、沥青路面改造等。同时,积极培育“旅游 民宿”业态,支持引导村民通过老屋改造、农家乐改造等方式,发展民宿产业。先后投资60余万元,重点打造精品农家乐3个、精品民宿18户,提升游客接待能力。

上武村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还是一片英雄的土地,红色遗址众多。抗战时期,上武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住着鲁艺学员。上武前方鲁艺曾为抗日部队培养了一大批重要的艺术骨干人才和文化干将,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文艺院校的发展和国家的文化建设都作出了贡献。如今,这个美丽的小山村继续传承革命精神,围绕左权·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建设规划,重点建设“前方鲁艺纪念馆”,打造独具特色的写生基地,吸引全国各地的旅游、艺术人员前来观光和写生创作,用艺术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裴云锋

定襄马城滹沱人家

万亩盐碱滩今闻莲藕香

马城滹沱人家坐落于太行山余脉文山脚下,是滹沱河万亩生态湿地吉福寺休闲农场的一个板块,入围首批“太行人家”后,开发可利用土地扩大到5000余亩,种植芦笋、莲藕、苹果、樱桃等经济作物,设置了8大功能区。

7月,正是荷花盛开的好时节,在定襄县马城滹沱人家的“十里荷塘”赏荷花、闻荷香、摄影拍照、吟诗歌唱……既可以欣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魅力景色,还可以享受“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的闲适生活。

11日,记者慕名来到马城滹沱人家,沿着古朴的木栈道走进“十里荷塘”,置身于荷花仙境。田田的荷叶如玉盘随风摇曳,绿玉盘中的水珠晶莹剔透,随荷叶轻舞而翻滚。碧叶丛中,时不时地会冒出一朵、两朵粉的、白的荷花,似娇羞欲语,又如凌波仙子亭亭玉立。栈道上、凉亭里,游人或纷纷驻足观赏,或与家人、好友畅聊谈心,还有一些摄影爱好者,按动快门,留住美好的瞬间,让人好不惬意!

马城滹沱人家坐落于太行山余脉文山脚下,这里三山环抱,四水交汇,它是滹沱河万亩生态湿地吉福寺休闲农场的一个板块,是由张建斌、张慧军和朋友们一起创建的。

张建斌向记者介绍,他们都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农民,十年前,他们看到滹沱河沿岸盐碱荒滩地无法利用、老百姓增收困难后,毅然决定返乡种地创业,改造万亩荒滩,成立了吉福寺农民合作社和生态农场。

十年磨砺绽芳华。从2013年开始,张建斌他们一方面打深水井、修田间路、挖排碱渠、平田整地、填沟造田、建设大棚等等,一方面四处奔走,多方“求诊问药”。如今,昔日的盐碱荒滩,被层层着色,成为一幅绚烂的风景画。尤其是入围首批“太行人家”后,张建斌他们更是开足马力,开发可利用土地扩大到5000余亩,种植芦笋、莲藕、苹果、樱桃等经济作物,设置了河源湿地保护区、农业生态种植区、休闲农业观光区、物流加工园区、乡村旅游区、休闲垂钓区、候鸟保护区、综合服务区等8大功能区。

“盛夏时节,荷花盛开,金秋时节,瓜果飘香,我总会带着家人、朋友来这里游玩采摘。”前来游玩的刘女士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这里的景色越来越美,“十里荷塘”也成了定襄的“网红”景点,这里会举办诗会、摄影展,周边的游客也会慕名而来。“在这里不仅可以赏美景品美食,还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我们的家乡,这里是我们的骄傲!”刘女士说。

与“十里荷塘”毗邻的1500亩的芦笋地,是这里的又一大亮点。

“别看它个头虽不大,作用却不小,经济价值高……”张慧军手里拿着几根芦笋,一边走一边介绍,他们采取“公司 农户”的合作方式与山东青岛开创食品有限公司,签订有机绿芦笋长期出口订单,远销日本、韩国。“一亩地可产1000—1500斤,每斤的价格9—10元,收益可观。”

“今年县里提出要围绕提高芦笋产业经济效益,增加产品附加值和产品出口创汇能力,让我们对今后的发展更有信心了。”张建斌接着话茬说,“有农忙、有休闲、有就业,在乡村振兴的同时,留住村民的乡愁。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本报记者郑娜

阳泉郊区咀子上村

农家美食唤起浓浓乡愁

提起阳泉的农家美食,郊区西南舁乡咀子上村农家乐绝对占有一席之地,咀子上村已成为节假日出行的热门“打卡地”。郊区在打造“太行深处有人家”旅游品牌的过程中,挖掘地方饮食文化,打造优质“养胃”旅游产品。

乡村农家乐、特色水果、养生药茶……打开阳泉郊区的“寻味地图”,一个个闪亮的标记跃然纸上。化身“吃货”,记者走进太行深处,来到阳泉郊区,品尝着“郊区味道”,也品味着美食背后的人间温情。

提起阳泉的农家美食,郊区西南舁乡咀子上村农家乐的饭菜绝对占有一席之地。如今,咀子上村早已成为了节假日出行的热门“打卡地”。

古朴的民居错落有致,咀子上村主干道两侧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家农家乐。一眼窑洞、藤编秋千……乡土味十足的用餐环境,让许多游客还没吃到这里的饭菜就感受到了浓浓的乡土气息。

豆汤、凉拌野菜、糊嘟、油糕、煎饼、红稠饭……那些记忆深处的味道,就是咀子上村农家乐菜谱上的“主角”。正餐前一碗软糯的豆汤,带来的是满满的幸福感。玉米豆、赤小豆、绿豆等用小火慢煮几个小时,出锅前再添一勺糖提味。看似简单的沸腾,温度传给食材,豆类的醇香得以释放,家常的食材也能带给食客惊喜。

凉粉、野菜、水菜、农家小炒肉、粉条豆腐丝……随着筷子的一开一合,一道道美味来到了舌间,一道道农家菜入口,心底的乡愁也渐渐随之苏醒。

“北方人爱吃面,咱山西的面食更是五花八门。俺村的农家乐也少不了各式各样的面食,有白面的,有玉茭面、莜面、黄米面、南瓜面、绿豆面……算起来少说有20种。”在村里经营一家农家乐的村民李小花笑呵呵地介绍。

一碗红稠饭,一盘花椒叶煎饼;一碟油糕,一笼烫面蒸饺……唤醒乡愁的,不只是一个地方四季不同的风景,更有那融入劳动人民淳朴与智慧的舌尖美味。作为一个有着独特地域文化的县区,郊区在打造“太行深处有人家”旅游品牌的过程中,竭力挖掘地方饮食文化,通过做精各类特色美食,打造优质的“养胃”旅游产品。

培育文旅融合品牌、创作本土特色文艺作品,近年来阳泉郊区坚持全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结合实际提出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路,通过多种举措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倾力打造“太行深处有人家”文旅品牌,让郊区文化“活”起来、乡村旅游“火”起来,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在文旅融合发展中,郊区通过挖掘文化内涵,走差异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把更多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注入景区景点,讲好“有意义”“有意思”的故事,让文化推动旅游品质提升、旅游促进文化广泛传播。

人间烟火气,轻抚凡人心。一顿农家饭勾起了所有人的乡愁,“郊区”“咀子上”也从此让所有人“牵肠挂肚”了起来。

苏晓晨郭鑫璐

沁水县南阳村

清凉山村奏响红绿交响

暑气蒸腾,烈日炎炎。沁水县土沃乡南阳村太行洪谷国家森林公园旁边、紧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太岳分校旧址的这家名为“抗大三号食堂”的农家乐里,却是凉风阵阵、食客络绎。

“铜火锅来喽!”一声吆喝响彻小院,又一大锅香味扑鼻的菜肴端上了桌。

“还有几个人没过来呢,一会还能再上吧?”旁边正在“排号”的客人问老板王东田。“不好意思啊,除了有号的,后面就上不了了。就我老两口,每天只能备这么几锅,做不过来啊。”67岁的王东田应答着,一脸歉意的微笑。

暑气蒸腾,烈日炎炎。沁水县土沃乡南阳村太行洪谷国家森林公园旁边、紧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太岳分校旧址的这家名为“抗大三号食堂”的农家乐里,却是凉风阵阵、食客络绎。

“上午游览完太行洪谷和红色体验基地,中午专程慕名到他家吃铜火锅。你看这儿,吃火锅连风扇都不用开,而且食材地道,味道正宗,吃着过瘾。”带全家来南阳村游玩的晋城市民赵先生一边大快朵颐,一边美滋滋地说。

“这一锅里面12种食材哩,上面是‘喇嘛肉’、红烧肉、豆腐皮……下面是白菜、冬瓜、白萝卜……菜是纯绿色,做法是老手艺,吃过的人都说好。”得意地介绍着自己的火锅,王东田说,“经常不够卖,生意挺红火。跟上这好环境、赶上这好政策,咱可是沾了

[1] [2]  下一页

最新小吃做法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