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地方小吃 > 小吃做法 > 正文

【大埔美食】走出“深闺”的梅州大埔小吃,孕育舌尖上的经济

发布日期:2022/3/28 11:10:31 浏览:506

来源时间为:2022-03-27

【大埔美食】走出“深闺”的梅州大埔小吃,孕育舌尖上的经济

2022-03-2709:00

来源:

原标题:【大埔美食】走出“深闺”的梅州大埔小吃,孕育舌尖上的经济

忆子粄、笋粄、薄饼这三样是回来必吃的。”暑假期间,在外工作的廖女士一家准备回东莞时,还不忘带小孩专门品尝大埔的各种小吃,让他记住家乡的味道。

在大埔,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必然离不开本土的各类特色小吃。大埔之美不独山水,还在于人文及传统的民俗以及那独特诱人的小吃。据悉,大埔小吃源远流长,品类达200多种。其中,被国家评为“中华名小吃”的有10种,被广东省评为“客家美食”的有15种,大埔县还被授予“中国小吃名县”“广东客家美食名县”等称号。

大埔县城西郊西湖公园湖畔的小吃文化城

千百年来,大埔客家小吃“养在深闺人未识”。随着近年来大埔县对大埔小吃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视,风味小吃宛若山村丽人,逐渐拂去尘埃向现代走来,让世人一睹芳容。

小吃是大产业,亦是大民生。当前,依托深厚的小吃文化底蕴和基础,大埔县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突出品牌建设,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服务帮扶,推动大埔小吃走出围龙,成为富民强县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大埔特色小吃老鼠粄

政策利好

大埔小吃品牌店挂牌87间实现小吃产业化

“老板,来碗腌面加三及第汤。”上午8时许,位于大埔县湖寮镇泰安楼文化产业园旁的大埔小吃店生意红火。店主郭继添正在厨房内忙碌,煮面条、放肉末、撒葱花,随着香气弥漫,一碗大埔特色手工腌面被端上餐桌。

大埔特色小吃手工腌面

大埔人的一天,从一碗特色手工腌面开始。郭继添这家大埔小吃店已在县城经营了近5年,主打手工面、笋粄、算盘子等大埔特色小吃,是吸引附近景区游客和市民前来品尝的美味,也为维持家庭经济收入带来可观的效益。

小吃是大产业,亦是大民生。目前,小吃产业作为餐饮业最大的赛道,具有商户数量多、交易规模大、从业人员多、民生联系紧等特征,在促消费、稳就业和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近年来,大埔县也坚持把小吃产业当作富民产业来抓。

2016年以来,大埔县相继制定了《大埔县客家小吃产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大埔县“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实施方案》,成立大埔县小吃产业发展办公室,在大埔小吃产业发展规划、扶持政策、创业孵化等方面释放了利好政策,大埔县小吃产业逐步发展起来。

“我们鼓励小吃业主开办大埔小吃品牌店,同时对店面、工艺制作和质量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扶持,目前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大埔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管委会小吃办主任蓝志青说。

在郭继添的大埔小吃店,可以看到店门面挂着由县小吃办设计的大埔小吃店面招牌,店内墙上布置了大埔常见特色小吃的展板,餐具、围裙等也有了统一样式。

大埔县鼓励小吃业主开办“大埔小吃”品牌店,让大埔小吃走进千家万户。

“之前店内环境比较简陋,加入大埔小吃品牌连锁店后,按照要求把厨房与营业厅隔离,门面也更为美观大方。”郭继添说,这给门店经营带来了效益。“现在干净整洁了,回头客也多了,特别是节假日一天能有500-600位的客流量。”

据统计,目前大埔小吃品牌店已经挂牌87间,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埔县城,另有23间位于省内珠三角等地市。下一步,大埔将重点完善品牌店开店扶持政策,根据县内、市内县外、市外等不同区域分类扶持,加大品牌店持续经营方面的扶持力度。

如今,统一鲜艳夺目的招牌、整洁美观的布置,大埔小吃品牌店已然成为当地一道靓丽风景线,并逐步走出山城。

“未来政府部门还要牵头组织成立大埔县小吃协会,让分散的小吃业主有一个‘娘家’,为政府部门和小吃商户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也为大埔小吃商户之间提供一个协作发展的平台。”蓝志青说,大埔县正着力于打造大埔小吃从业者共同的堡垒,为大埔小吃从业者提供更牢靠的发展基础,进一步实现大埔小吃产业化,并将其推向更大的市场。

免费培训

传帮带教学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馅料要拌匀再裹起来,又香又甜的薄饼就做好了。”今年9月份,由大埔县供销合作社、广东省电子商务高级技工学校、大埔县瑞锦职业培训学校联合主办的“粤菜师傅”技能培训班在湖寮镇长教村举行,吸引了该村50名学员参加培训。

“这段时间刚好大埔蜜柚开摘上市,培训课将大埔蜜柚作为食材,结合传统百侯薄饼做法,创新柚子菜式,也迎合现代人的口味,所以想过来学习下新菜式。”长教村村民廖保福说,两年前,他在大埔县城开了一家大埔小吃店,这已是他第二次参加培训。

以蜜柚为馅料,创新的特色小吃百侯薄饼。

据悉,培训班采取理论结合实操的方式,不仅学习“煮、炸、炒、煎、拌”等粤菜烹调的相关基础知识,也会讲授算盘子、薄饼、手工面、老鼠粄等大埔重要名小吃做法,以及一些创新菜式。

近年来,大埔县注重加强小吃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和素质培养,大力组织开展大埔小吃免费培训,为小吃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质量保障。目前大埔以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瑞锦职业培训学校作为小吃从业人员培训基地,开办小吃制作、连锁经营相关知识和实际操作等不同工种技能、不同培训内容的培训班,从职业道德、经营理念、卫生管理等方面强化经营业主的培训。

“我们结合本地特色小吃产业,科学制定培训方案,确保每一名学员都能学到真本领、掌握一技之长,全力帮扶学员实现就业创业。”蓝志青说,经培训合格者,统一颁发大埔小吃行业准入资格证,大力培育小吃制作技能人才。

廖保福以前在珠三角打工,经过培训后掌握了大埔小吃的做法,现在回到家乡开起了大埔小吃店,至今已有两年。“现在店里传统常见的大埔小吃品种都会做,培训课上学到新菜式也会在店里推广,顾客都觉得口味不错,生意也越来越好。”廖保福说,如今返乡创业收入比打工稳定,一个月小吃店流水近5万元,生活有了更好保障。

湖寮镇长教村村民在学习大埔小吃制作技艺。

凭借大埔小吃培训班所学的技能,不少人也在外闯出了一番事业,赖迎新就是其中之一。2017年,大埔人赖迎新在培训班学习后,到深圳市开设大埔小吃品牌店,从当初的不稳定从业者变身为年收入十几万的大埔小吃店主,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很大变化。

记者从瑞锦职业培训学校了解到,该学校以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为主线,以培育创业主体为目标,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客家菜与大埔小吃制作人才,至目前为止已免费开办大埔小吃制作技艺培训班共40期,培养大埔小吃制作人才1475人,其中有1000人取得技术等级认证;带动创业成功企业115家,其中挂牌大埔小吃品牌连锁企业87家,创业带动就业人数达435人。

“对有创业意愿的学员,我们还提供免费咨询指导、创业培训、创业实训的创业能力提升等服务,扶持学员成功创业。目前学校已成为大埔创业青年人为实现创业梦想和客家菜与大埔小吃制作人才输运、引进、交流的重要场所。”瑞锦职业培训学校相关负责人说。

挖掘内涵

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打响大埔小吃名声

薄饼、笋粄、盐焗鸡、腌面、老鼠粄、酿豆腐……这些为人所熟识的大埔小吃,在位于大埔县西湖公园东湖畔的大埔小吃文化城都可以找得到。

大埔小吃文化城一楼右边是大埔小吃文化展区,游客可以了解大埔多种多样的小吃文化。

今年暑假假期即将结束,外出工作的廖女士准备返程时,特意带孩子来大埔小吃文化城品尝小吃,希望孩子记住家乡的味道。

走进大埔小吃文化城,顿时能感受到浓郁的客家风情与美食文化。一楼右边是大埔小吃文化展区,游客可以了解大埔多种多样的小吃文化,左边是大埔小吃展示及现场品尝区,游客可以参与大埔小吃制作。

2014年,为把大埔小吃转化为食品工业与特色旅游相融合的新兴产业,大埔县在县城西郊西湖公园湖畔的“泰安楼客家文化产业园”4A景区内建起了一幢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楼高五层的小吃文化城。同时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落实给梅州市金帆实业有限公司、梅州市赞粄食品有限公司、大埔县小吃文化研究发展中心经营,作为擦亮大埔小吃品牌的抓手。

大埔县在推动特色小吃产业发展进程中,还特别注重挖掘文化内涵。

大埔小吃文化城一楼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大埔小吃。

为传承发展大埔小吃文化的过程,大埔县人社局联合大埔县小吃文化城整理出版了《大埔县客家菜》一书,全面介绍大埔客家菜起源、流传、成名的历程和制作工艺等。如今,大埔小吃文化城积极完善小吃文化建设、创新产品,开设厨师培训班,积极推动“客家菜师傅”工程建设,逐渐成为该县小吃文化新地标、金招牌,成为展示、体验、发展大埔小吃和小吃文化的重要平台。

“为推介大埔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和大埔小吃,让大埔农产品对接大市场、小山村对接大城市,我们还在广州市海珠区建设‘印象大埔’商贸城。”大埔小吃文化城负责人罗瑞丹说,“印象大埔”商贸城采用“博物馆 超市”模式,通过对产品特色、产地、文化内涵的推介,展现客家建筑文化和饮食文化的精髓。

记者获悉,目前大埔小吃品类达200多种。其中,被国家评为“中华名小吃”的有10种,被广东省评为“客家美食”的有15种,大埔县还被授予“中国小吃名县”“广东客家美食名县”等称号。

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小吃名县”品牌力和影响力,大埔县借鉴“沙县小吃”的经验做法,按照统一标识、统一形象、统一推介的工作思路,结合大埔长寿文化,设计大埔小吃品牌LOGO,推出特色宣传口号,评选主推小吃产品,逐步打造大埔小吃区域公共品牌。

同时,大埔还印制《大埔小吃》画册、举办美食旅游文化节、设立大埔小吃专栏、创作《大埔小吃美名扬》快板、打造大埔小吃线上平台等,让大埔小吃走出围龙。

相关

千年迁徙是大埔小吃形成的重要渊源

“大埔小吃、美食”源自中原,盛传明清,名于当代。它的渊源背景反映了客家文化博大精深的形成历程。

客家先民从晋末开始自中原南迁,在五次大迁徙历史进程中,辗转艰辛,一路吸纳各地人文风物精华,遂立足于赣、闽、粤广大区域,并逐步形成了语言、民居、民俗、音乐、戏剧、美食等各方面都具有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这些厚重的文化积淀把客家装扮得如此多娇,为客家民系增添了光彩。

大埔小吃之所以品种繁多、风味独特,是因为客家先民在悠悠岁月中,传承中原饮食文化传统的同时,吸纳了迁徙途中各地饮食文化的精华,才创造出如此丰富多彩的客家美味小吃。

如笋粄就是大埔小吃中最具典型的带浓厚中原饮食文化烙印的风味小吃。

中原人逢年过节都要包饺子,但旧时南方不产小麦,没有包饺子的面

[1] [2]  下一页

最新小吃做法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