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地方小吃 > 小吃做法 > 正文

沙县小吃受困“杂牌军”

发布日期:2016/3/16 9:27:54 浏览:1625

http://www。sina。com。cn2006年07月19日12:35新闻晚报□晚报祝玲徐哲摄影报道

香脆馄饨、蒸饺、炖汤……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沙县小吃”忽如一夜春风来,但上海市福建商会沙县小吃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本市总数2000家沙县小吃店中,“李鬼”至少有500家。

昨天上午,本报记者随福建商会沙县小吃协会调查本市冒牌沙县小吃店。“一定要打假,否则上海人尝不到地道、干净的沙县风味了。”协会负责人说。

【记者调查】

调查一:馄饨馅是下脚肉

昨天上午10点,记者随几位沙县小吃协会负责人在中兴路沈家宅路上的一家沙县小吃店试吃。

“这里根本没注册过,还打上沙县的注册商标,绝对冒牌。”还没开吃,沙县小吃协会常务理事长郑盛腾便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家店的问题。

这家店太脏了,整个店铺不到15平方米,而厨房、收银台、饭桌都挤在一块儿。此时,除了记者们之外,店里没有一位食客,只见一个青年正埋头干活,老板则无精打采地坐在一边。这里苍蝇随处可见,灶台设在马路边,车辆经过时扬起的灰尘就直接向灶台间扑去。

“一碗沙县馄饨,一笼蒸饺。”点好单,记者和郑盛腾坐下,小店伙计“接令”后,直接在客桌旁包起馄饨来。“再投币啊,没钱了。”伙计一边包馄饨,一边提醒旁边的青年“厂家把游戏机放在我们这里,能边吃饭边打游戏。”说着,伙计从抽屉里拿出硬币递给了青年,没有洗手又继续包馄饨。伙计直言,放游戏机在餐厅里能带动营业额。

两分钟后,馄饨和蒸饺陆续上桌了。“明显是下脚肉嘛!”郑盛腾刚吃了一口馄饨就全部吐出来了“这肉最多2元钱一斤,太差了。”他说,无论是肉的质量,还是餐馆本身的环境卫生,这里绝对过不了关。

调查二:吃不到沙县炖汤

昨天中午11点,记者来到闵行区虹梅路、环镇南路口,一家饮食店打出鲜艳的福建“沙县小吃”招牌。这一次捉李鬼,则由会长和协会秘书长出手。

一进店,发现灶旁满摆各色麻辣烫,服务员操着四川口音。会长和协会秘书长随即点了一笼蒸饺和一碗拌面,刚要叫沙县著名的炖汤,却被拒绝:“我们这里只有番茄蛋花汤。”老板娘说。

等了足足10分钟,服务员端上来的所谓“沙县馄饨”,乍一看,像是上海小馄饨的做法,吃了一口才发现,无论是分量还是口味,都和宣传中的中华名点相差甚远。两位进行调查的负责人直摇头:“沙县馄饨的肉经过彻底打松,下水后熟得很快,而这里等的时间太长。”

和这家店相隔500米,还有一家沙县小吃店,老板打招呼自称是沙县本地人,但一开口说话,两位负责人马上明白,他的口音不对。接下来不对的还有蒸饺,一口咬下去,肉馅很丰富,有香菇和萝卜,但两位负责人说:“肉不太新鲜,馅品种太多,反而不符合沙县小吃的本色。”至于馄饨的做法,则和前一家店如出一辙。

调查三:正宗店却涉嫌侵权

中午12点,记者来到最后一站———黄浦区蓬莱路的一家店铺。“这家店什么都有,注册商标、工商牌照,店员健康证。”协会副会长说,但这里还是有问题。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还是店名,招牌叫‘原家’。”协会秘书长说,作为“沙县小吃”品牌下的一个名牌,“原家”早就获得中华名小吃称号,且已注册成商标。“因此,其他店一旦使用‘原家’,明显是一种侵权行为。”

协会副会长补充说,由于“原家”在福建当地比较有名,估计这家店的老板是沙县本地人,也是圈内人。果然,该店走出来的一个小伙子,说的就是沙县本地话。他说,招牌之所以叫“原家”,是由上一任老板留下。至于是否侵权,小伙子压根没这观念。

“要不是自己亲自来调查一趟,还真不知道上海街头的‘沙县小吃’如此真假难辨。”离去时,这位负责人感叹。

【新闻视点】

思考一:冒牌店为何能钻空子

一路调查后,关于冒牌店,几位负责人总结出如下几点:没接受过专门培训、没有健康证、厨房面积太小、卫生不过关。

“最关键的是,冒牌店会直接影响到我们沙县小吃的品牌。”几位负责人说。上海市福建商会沙县小吃协会一项最新数据显示,上海总数2000多家的沙县小吃店,假冒的至少有500家。

问题是,为什么冒牌店有空子可钻?

“客观地说,我们自身也有不规范的地方。”沙县小吃协会驻沪办事处副主任说,前几年,“沙县小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占上海滩,但口碑则良莠不一。

“我们的管理不够规范,店铺还是以小作坊或者夫妻老婆店为主,一些店的面积和卫生也无法达标。”

他说,这些是造成如今“沙县小吃”散乱的原因。“这是我们办事处目前最大的困惑,也是‘沙县小吃’漏洞和隐患的主要根源。”

思考二:进军上海谁来当“舵手”

“现实问题是,谁肯来当沙县小吃进驻上海的舵手?”协会秘书长发问。

他说,事实上,脏、乱、差不是沙县小吃的本来“面目”,相信任何一个沙县小吃店都不想这样。所以,我们现在需要一个人来帮我们把“正规军”统一管理起来,让“杂牌军”也“弃乱从良”。

秘书长的意思是,进军上海,凭“沙县小吃”现有的格局是不行的。“如果我们能象肯德基、麦当劳那样,通过统一的集团化管理,服务人员统一制服,统一加盟开店,将大大改变沙县小吃在上海人心目中的形象。”

截至记者发稿,“沙县小吃”已和本市一家公司商谈合作事项,几度向各方咨询今后发展的走向。

还是香脆馄饨、蒸饺、炖汤……上海大街小巷的“沙县小吃”店,什么时候才能变个样?

■相关链接沙县和沙县小吃

沙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偏西北,闽江支流沙溪下游,建县至今已有1600年历史,自古即为闽西北重要商品集散地,素有“金沙县”之美誉。

沙县小吃是沙县的主要产业之一,近年来蓬勃发展,遍布全国各地,全县在外经营沙县小吃达1万多户,5万多人,沙县小吃业年收入约5亿元。

【晚报提醒】如何辨别沙县小吃

沙县小吃之所以好吃,是因为它的独特秘方。

沙县小吃的面皮首先要非常薄,几乎是透明的。

其次是馅肉,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有些“黑店”选用的都是下脚肉,肯定做不出正宗的沙县小吃。肉必须是新鲜猪后脚纯精瘦肉,用木槌捶打至肉膨胀松化后,加盐水搅拌而成,并不是用刀剁碎而成。肉捶打过后,扩大了细胞间的距离,增加了吃水量,就特别有嚼劲,味道也就脆嫩有味了。

那普通市民该如何辨别真假沙县小吃呢?

其实很简单,沙县小吃同业工会审批注册了“沙县小吃”服务集体商标,正规的沙县小吃店里都应挂有沙县小吃注册牌匾和注册商标。

【记者手记】沙县小吃“城市梦”

写稿初和完稿后,我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感受。

写稿初,我想调查“沙县小吃”所存在的问题;完稿后,我则想说,我们要如何帮助沙县人,一圆他们的“城市梦”。

圆梦,有很多种方式,一种是纵容,无视他们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一种是提醒,善意地指出他们发展中的各种缺点。

毫无疑问。这篇稿件,我想,我们采取了后一种方式。因为我们知道,只有解决小毛小病,才能规避大风大浪;我们还知道,只有让他们朝着最规范、最合理、最健康的方向走,他们的“城市梦”及其背后的“致富梦”才能充分实现。

这,对我们上海人而言,意味着今后能吃到好吃、健康、卫生的“沙县小吃”。


http://www。sina。com。cn2006年07月19日12:35新闻晚报□晚报祝玲徐哲摄影报道香脆馄饨、蒸饺、炖汤……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沙县小吃”忽如一夜春风来,但上海市福建商会沙县小吃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本市总数2000家沙县小吃店中,“李鬼”至少有500家。昨天上午,本报记者随福建商会沙县小吃协会调查本市冒牌沙县小吃店。“一定要打假,否则上海人尝不到地道、干净的沙县风味了。”协会负责人说。【记者调查】调查一:馄饨馅是下脚肉昨天上午10点,记者随几位沙县小吃协会负责人在中兴路沈家宅路上的一家沙县小吃店试吃。“这里根本没注册过,还打上沙县的注册商标,绝对冒牌。”还没开吃,沙县小吃协会常务理事长郑盛腾便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家店的问题。这家店太脏了,整个店铺不到15平方米,而厨房、收银台、饭桌都挤在一块儿。此时,除了记者们之外,店里没有一位食客,只见一个青年正埋头干活,老板则无精打采地坐在一边。这里苍蝇随处可见,灶台设在马路边,车辆经过时扬起的灰尘就直接向灶台间扑去。“一碗沙县馄饨,一笼蒸饺。”点好单,记者和郑盛腾坐下,小店伙计“接令”后,直接在客桌旁包起馄饨来。“再投币啊,没钱了。”伙计一边包馄饨,一边提醒旁边的青年“厂家把游戏机放在我们这里,能边吃饭边打游戏。”说着,伙计从抽屉里拿出硬币递给了青年,没有洗手又继续包馄饨。伙计直言,放游戏机在餐厅里能带动营业额。两分钟后,馄饨和蒸饺陆续上桌了。“明显是下脚肉嘛!”郑盛腾刚吃了一口馄饨就全部吐出来了“这肉最多2元钱一斤,太差了。”他说,无论是肉的质量,还是餐馆本身的环境卫生,这里绝对过不了关。调查二:吃不到沙县炖汤昨天中午11点,记者来到闵行区虹梅路、环镇南路口,一家饮食店打出鲜艳的福建“沙县小吃”招牌。这一次捉李鬼,则由会长和协会秘书长出手。一进店,发现灶旁满摆各色麻辣烫,服务员操着四川口音。会长和协会秘书长随即点了一笼蒸饺和一碗拌面,刚要叫沙县著名的炖汤,却被拒绝:“我们这里只有番茄蛋花汤。”老板娘说。等了足足10分钟,服务员端上来的所谓“沙县馄饨”,乍一看,像是上海小馄饨的做法,吃了一口才发现,无论是分量还是口味,都和宣传中的中华名点相差甚远。两位进行调查的负责人直摇头:“沙县馄饨的肉经过彻底打松,下水后熟得很快,而这里等的时间太长。”和这家店相隔500米,还有一家沙县小吃店,老板打招呼自称是沙县本地人,但一开口说话,两位负责人马上明白,他的口音不对。接下来不对的还有蒸饺,一口咬下去,肉馅很丰富,有香菇和萝卜,但两位负责人说:“肉不太新鲜,馅品种太多,反而不符合沙县小吃的本色。”至于馄饨的做法,则和前一家店如出一辙。调查三:正宗店却涉嫌侵权中午12点,记者来到最后一站———黄浦区蓬莱路的一家店铺。“这家店什么都有,注册商标、工商牌照,店员健康证。”协会副会长说,但这里还是有问题。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还是店名,招牌叫‘原家’。”协会秘书长说,作为“沙县小吃”品牌下的一个名牌,“原家”早就获得中华名小吃称号,且已注册成商标。“因此,其他店一旦使用‘原家’,明显是一种侵权行为。”协会副会长补充说,由于“原家”在福建当地比较有名,估计这家店的老板是沙县本地人,也是圈内人。果然,该店走出来的一个小伙子,说的就是沙县本地话。他说,招牌之所以叫“原家”,是由上一任老板留下。至于是否侵权,小伙子压根没这观念。“要不是自己亲自来调查一趟,还真不知道上海街头的‘沙县小吃’如此真假难辨。”离去时,这位负责人感叹。【新闻视点】思考一:冒牌店为何能钻空子一路调查后,关于冒牌店,几位负责人总结出如下几点:没接受过专门培训、没有健康证、厨房面积太小、卫生不过关。“最关键的是,冒牌店会直接影响到我们沙县小吃的品牌。”几位负责人说。上海市福建商会沙县小吃协会一项最新数据显示,上海总数2000多家的沙县小吃店,假冒的至少有500家。问题是,为什么冒牌店有空子可钻?“客观地说,我们自身也有不规范的地方。”沙县小吃协会驻沪办事处副主任说,前几年,“沙县小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占上海滩,但口碑则良莠不一。“我们的管理不够规范,店铺还是以小

[1] [2]  下一页

最新小吃做法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