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地方小吃 > 各地小吃 > 正文

小吃和河海两鲜,长在天津人的基因里

发布日期:2022/6/29 11:42:47 浏览:414

小吃和河海两鲜,长在天津人的基因里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小吃与河海两鲜为代表的津味儿,与相声一样,生长于天津人的基因之中。』

作者/艾江涛

“北京人讲玩,上海人讲穿,天津人讲吃。”在天津南开区的一座居民楼里,高成鸢用一句话概括了三大直辖市居民的特点。在天津图书馆当了多年研究馆员,高成鸢在上世纪80年代承担一项文化史研究课题时,突然对中餐的由来产生兴趣。1991年,首届“中国饮食文化国际研讨会”召开期间,他认识了天津市烹饪协会领导,从此被拉入队伍。

天津人嗜吃,知味。在天津的6天时间里,遇到的每个人都会给我们讲一句老话:“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在海鲜上市之时,老饕们不惜当掉衣物,也要抢食为快。“京油子,卫嘴子”,味蕾与口齿,美食与曲艺,在河海山珍的滋养下互相撞击,异常发达,天津话中关于吃的俏皮话数不胜数。“海河水——咸(闲)溜”,说的是环境,“天津卫的鱼——口口香”,说的是物产,“烙饼卷蚂蚱——夹(家)吃去”,则是特色小吃。美味压倒一切,高成鸢举了“厨祖”的例子,与各地多供奉商代贤相伊尹不同,过去天津饭馆供奉易牙——那个把儿子烹成珍肴以讨好国君的奸臣。

然而,与河海两鲜的大菜相比,天津小吃似乎更为出名。即使对美食从不关心的人,也多少耳闻过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这样的“津门三绝”。一年冬天,寒风凛冽,在我所住的北京五环附近的一个小区里,有人推辆“天津麻花”的车子叫卖,应者云集。尝过之后的最深印象是个大酥脆,那种酥脆,与我小时候吃过的麻花全然不同,仿佛触手即碎,入口即化。得知我去天津采访美食,天津朋友首先推荐的也是煎饼馃子、嘎巴菜等特色小吃。

天津小吃何以如此发达?运河与码头带来的河海两鲜,又如何塑造了这个城市的味道?高成鸢喜欢用更大的参照系看待天津的美食背景,而非“九河下梢,五方杂处”的简单解释。“没有北京,就没有天津”,自明代在直沽设卫筑城以来,天津就是屯卫与漕运重镇,源源不断的米粮果蔬、砖瓦木石从富庶的南方,沿着京杭大运河,经由天津,抵达通州,一度由通惠河直抵北京的玉渊潭与后海。

▲天津老码头饭馆为民国风情,主打天津特色风味美食。老师傅推着菜品供客人选择

早期屯军与漕运带来的10万船工,成为天津最早的原住民。船工干活重,抢时间,需要口味重、解饱的快餐,于是肉馅包子、大饼卷馃子等小吃遂流行起来,又由于他们比较有钱,进一步推动了小吃的繁荣。

天津同样是“芦盐”的重要产地,富有盐商为代表的“八大家”拉动了津菜的兴起,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的夫人正是“八大家”卞氏后人。在高成鸢与罗澍伟等人的推动下,天津市食文化研究会于2001年成立。两人进入美食研究领域均属偶然,罗澍伟在研究天津历史与近代史的过程中,发现吃饭的历史很有趣,餐饮是社会经济的晴雨表,近代天津餐饮的发达则与多元文化的输入关系很大。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天津开埠,九国租界,华洋杂处。清末民初,上至逊帝,下至官长,大大小小的失意政客躲进租界成为寓公,他们住着小洋楼,寄情美食曲艺,大大推动了天津菜的兴盛。从清朝中叶起兴起的以“八大成”为代表的传统津菜,本来就是当地食材风味与运河沿岸淮扬川鲁菜系的融合,清宫解纽,以胶东人为主体的不少御厨流散天津,津鲁融合逐渐奠定了传统津味儿。几经兴衰,上世纪80年代起,当地政府力图振兴津菜,从当年各区饮食公司走出的大师们,或登台授课,或开馆授徒,在多元而急剧变化的美食地图上,继续挖掘与传承着津味儿。

天津小吃与河海两鲜为代表的津菜,恰如天津美食的两极,与相声一样,生长于天津人的基因之中。

运河专家的小吃地图

到天津的第二天,已经70多岁的高成鸢拉着赵永强,陪我们一起去水上公园附近的狗不理酒楼就餐。早上8点多,餐馆人头涌动,不少摊位前排起长队,这里除了赫赫有名的包子,嘎巴菜、老豆腐(豆腐脑)、煎饼馃子、浆子(豆浆)、熬鱼等特色小吃一应俱全,倒更像一个综合的早点门市。

赵永强原来在天津红桥区文化与旅游局工作,不久前刚刚退休,目前还兼着区政协的工作。作为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他对遍布天津大街小巷的小吃非常熟悉。像带许多游客一样,对赵永强来说,带我们来“狗不理”,也许纯粹是为了满足我们“到天津怎么能不尝一下狗不理包子”的游客心态。

几十年前,梁实秋在他的《雅舍谈吃》中怀念那在火车旁举着笼屉叫卖的天津包子,刚出笼的包子因为汤汁热溢,还闹了一个笑话:餐桌上一位食客吃包子,一口下去,汤汁喷了对面客人一脸,肇事者没觉察,继续低头猛吃。被烫的那位很沉得住气,堂官赶紧递过热手巾时,他却说:“不忙,他还有两个没吃完哩。”

然而我们在与出租车司机的攀谈中,发现现在本地人很少跑去吃狗不理包子,价钱贵是其中一个原因,1笼8个要48元,此外,狗不理的品牌被收购后,许多当年的老师傅离开了那里。带着期许与疑虑,我咬开包子,除了肉馅,并没有想象中的汤汁横溢。赵永强对此并不意外,他说几年前曾带电视台拍摄大运河的节目,摄制组的人慕名拍摄狗不理包子的汤汁,结果失望而去。

这或许是民间小吃过度品牌化与商业化之后的必然结果,不过再次证明了美食在民间的真理。但传奇的铸就并非没有道理。在高成鸢看来,狗不理最大的贡献在于为天津包子提供了半发面的制作方法,这也将它与同样饱含汤汁的淮扬汤包区别开来。

▲穿着民国时代服装的跑堂

“发面解饱,缺点在于吸汤,发面后再加入大量死面,包子相当于一个容器,保证了鲜美的汤汁与肉馅的平衡,面是主食,馅是辅食,也符合中餐主辅交替的特点。”在两天后的饭桌上,赵永强的好友,国家级烹饪大师白庆华还讲了两个关于狗不理包子的段子。“文革”期间,华罗庚的优选法像“毛选”一样,流行于全国各大行业,华罗庚对狗不理包子所做的馅料优选为“1斤肉7两瘦3两肥,8两4钱5的骨头汤,2两4的红中牌酱油,1两5葱1两姜1两香油,10分味精”。几年前,狗不理包子的一位和馅师傅去天津市老年大学讲课,讲到第三年头上,老总找到他:“你不去讲课,我每年给你保密费。”讲课于是不了了之。

真正让赵永强气愤的是2008年奥运会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情。当时,国家旅游局与天津电视台合作的栏目“食八方”赴各地拍摄美食文化,在天津南市食品街,主持人夹了一口嘎巴菜,咸得直摇头。赵永强觉得这是给天津人抹黑,“喝惯海河水的天津人口味是相对咸一点,但也不会到那种程度,正宗的嘎巴菜怎么会那么咸?”此后,他决意为天津小吃拨乱反正,还原其本来口味。

正名的办法是出书。事实上,从2005年12月起,赵永强正在酝酿着另一本书。当时,“文化界三老”郑孝燮、罗哲文、朱炳仁提出京杭大运河“申遗”,次年“两会”后提案立项,在政协工作的赵永强查阅资料,沿线考察,已成为京杭大运河的研究专家。机缘巧合之下,关于大运河的书还没出,一本结合儿时记忆、探访民间小吃传人的《这是天津味儿》却在2013年先行出版。高成鸢为此书作序后,一心想把这位天津小吃的活地图,拉进美食研究圈。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在赵永强的指引下,每天早晨出没于不同的小吃店铺之间。

大饼、馃子、嘎巴菜、浆子,是多数天津人的早餐标配。馃子是天津人对包括棒槌馃子(油条)、馃篦儿、大糖馃子、糖皮儿、大小馃子饼、鸡蛋荷包等在内的油炸类面食的统称。在这些小吃中,为天津所独有的是嘎巴菜。此外,煎饼馃子也独具特色。吃惯当地煎饼馃子的赵永强直言:“谁如果想虐待我,最好的办法是请我吃北京的煎饼馃子。”

天津人也称嘎巴菜为锅巴菜,但据赵永强考证,那不过是文人的误用而已,锅巴是焖米饭时在锅底结痂的部分,而嘎巴菜与煎饼源于同一制品,是用八分上等绿豆混合二分小米磨面调糊后摊成煎饼,再用刀切成六厘米长、一两厘米宽的柳叶条,故有“先有煎饼馃子,后有嘎巴菜”之说。制作时,店家一手抓一把嘎巴菜放入碗中,一手将特质的卤汁浇在上面,再加入香菜、麻酱、酱豆腐汁、辣油炸卤豆干丁等其他调料,看起来五颜六色,十分诱人。

图/视觉中国

流传至今的红桥区大福来嘎巴菜,早已被列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餐馆看上去更像一个朴素的员工食堂,坐满食客的长桌上无一例外都放着一碗调制好的嘎巴菜,除了少数像我们这样游客模样的人,更多都是住在附近的居民,对他们来说,吃上一碗嘎巴菜,加上两根棒槌馃子,新的一天才算开始了。嘎巴菜的卤汁,一瞬间让我想到多年前在西安经常喝的胡辣汤,虽然同为清真小吃,前者的味道却更加丰富醇厚,细碎的卤豆干是绝对的惊喜,而浸泡程度不一的嘎巴,又给牙齿带来不同的口感层次。

比起嘎巴菜,煎饼馃子摊更多是遍布街巷的小门脸。由于去得太早,我没有目睹到南楼那家据说每晚都人气爆棚的小摊,只好选择先到附近的一家小门脸尝鲜。天津人习惯将一份煎饼加一个蛋一根棒槌馃子称为一套,特别的地方在于,煎饼鏊子旁边放着磨绿豆的小石磨,以示无欺。也许是有些饿了,我三下五除二吃完手中的煎饼,只觉得清香可口,并没有吃到口中的黏粘。遗憾很快在随后一天的早上被补上了,赵永强、带着同样70多岁的白庆华,起了个大早,和我们一起去一家叫“麦豆轮作”的煎饼馃子店。干净整洁的店里挂着两排同学手绘的天津风物图。

店主李昂是一位刚刚创业的年轻大学生,递给我的名片上还印着他本人微信的二维码,他告诉我,自己从小喜欢天津小吃,上大学时还做过一个与此相关的社会调研项目。在他印象里,煎饼馃子是再普通不过的小吃,同学之间作为帮忙的酬谢,经常开玩笑地说:“走,请你吃煎饼馃子去!”他希望把煎饼馃子提升为有品质的快餐小吃。与别家不同,李昂坚持使用去皮的纯绿豆摊制煎饼,说话间,他端上来一盘黄澄澄的去皮绿豆,夏天的时候绿豆可以直接泡水去皮,冬天则要用机器轻轻挤压后再泡水。白庆华对李伦非常支持,也许在他看来,未来纯正的津味小吃,正要靠这样的年轻人去传承。

按图索骥,石头门坎的素馅包子和张记包子铺的三鲜肉包,部分纠正了我对天津包子的总体看法。雪白发亮的豆菜包,个头很大,竟用了豆芽菜、麻酱、酱豆腐、粉皮、香干、面筋、木耳、香菜、花菜8种蔬菜做馅,天津人讲究多,卖双不卖单,一般人吃两个就饱。张记包子铺的馅由虾仁、菌类和猪肉组成,糊状的馅料蒸熟以后汤汁欲滴,虾肉的鲜香与猪肉的浓香包裹在一起。

南市食品街与天津老码头,是津味小吃的集散地,比起商业气氛浓郁的食品街,老码头不过是家开张不到一年的小吃馆子。这里的总厨王海森是津菜大师赵克勤的徒弟,从津鲁菜入手,他做过小吃,开过饭馆,回过头来帮助这里发掘与设计津味小吃。

煎焖子是他推荐的一道特色传统小吃,焖子用山芋粉或绿豆粉做成,比传统凉粉多了一道煎的工序。“打清朝后期流行,天津人每年阴历二月二吃春饼夹焖子,吃炒蓝白线(豆芽与韭菜),大地回春,闷了一冬的闷气散去。”王海森告诉我,现在50岁以下的人基本都不会做这些传统吃食,卖得也和以前不同,其实更可能的倒是,随着时代变迁,选择多元,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吃食开始变得逐渐淡漠。

口味的变化也不可避免,出自北塘的虾酱饽饽,用玉米面配上葱姜虾条,最原始的做法是在屉上蒸熟,再和虾酱炒,现在则演变为虾酱蘸饽饽,虾酱本身的咸度也用鸡蛋调了下来。即便如此,身为北方人的我,吃起来依然很咸。

粗犷与讲究

[1] [2]  下一页

最新各地小吃
  • 乐东美食:千奇百怪有滋味04-30

    来源时间为:2024-04-30海南日报记者李艳玫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历史滋养下,勤劳智慧的乐东人民创造出无数的特色美食。它们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同时……

  • 青岛港上飘香28年!谁没吃过这碗油泼面?04-30

    来源时间为:2024-04-25原标题:青岛港上飘香28年!谁没吃过这碗油泼面?来源:青岛晚报原标题:青岛港上飘香28年!谁没吃过这碗油泼面?来源:青岛晚报开栏……

  • 清蒸虾的营养价值04-29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虾的营养价值极高,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性功能,补肾壮阳,抗早衰。常吃鲜虾(炒、烧、炖皆可),温酒送服,可医治肾虚阳痿、畏寒、体倦、腰膝酸痛等病……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