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地方小吃 > 各地小吃 > 正文

七十多年前的青海名小吃

发布日期:2018/4/4 11:36:31 浏览:886

让人垂涎欲滴的

“冶凉面”

家住东关的“冶凉面”,因其右手残缺一个指头(传说少年时为避军阀拔兵自残所致),人们又称没指头的凉面,三十年代在中山市场设摊卖羊肠凉面最有名气。他的凉面加工手续繁杂而精细,完全不同于现在市场上用机器面条做的凉面。面条捞出后,拌上熟清油,其色鲜黄透亮,油碌碌让人垂涎欲滴,再加入少许的萝卜丁臊子、菠菜及其他调料,口味别样,进来吃饭的顾客很少有只吃一碗就罢休的。可惜的是,四十年代“冶凉面”就去世了,后来东关马玉清经营的羊肠凉面也味极一时。

只做半天生意的

“王酥饼”

西宁卫门口,在现在文化街西口,有一位兰州人,叫王建三,他做的酥饼,香甜脆软,火候适度。慕名而来买酥饼的人常常人满为患,有人把买到的酥饼拿到手上一抖,就像宽韭叶面条,可以用筷子夹着吃。老人记得,他们一天只做半天生意,想吃的人去晚了根本买不到。

用手攥实很快恢复的

矶面蒸馍

面粉不仅仅可以做面条或捏面疙瘩的,还可以做馒头、包子。说起馒头包子,倒也不觉得生疏。青海人做馒头包子,讲究实用,当然也食用。所以,馒头和包子,统统叫馍馍。一听这馍,总让人有种饥而欲食的感觉。新鲜的馍馍,刚出锅,那是香气十足啊。这里的馍馍,又白又结识,口感很翠,咬上一口,一种疏松鲜嫩的感觉。如果要是刚从田地干活回来,那肯定是抱着馍馍不放了。这让我想起了,电影《活着》,那里面一个刚从监狱放出来的医生,一口气吃下了七个馍馍,喝下了几口水,结果撑死了。

赵桐茂,山西人,家住小新街,靠卖蒸馍为生,他的矶面蒸馍,远近闻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他用一半发面,一半死面,在不同的季节,按比例掺和,将和好的面用木杠反复摺压,边压边掺干面,用秤称够数量,一个个揉成馒头放到蒸笼里,置于阳光下照晒,待发酵后,上锅就蒸。蒸出的馒头质酥,口味香甜,出笼后用手拿一个攥实了,放到笼里不一会就会恢复到原状。用开水泡着吃,不成糊糊,放几天干了,再用开水一泡即软。

无需香料椒醋的

“锅盔”

有一种“锅盔”,我不仅尝过,更见到过朋友妈妈制作它的过程。锅盔,也是面食种属。搅了面糊糊,而后整个一大锅加热,烤干,过点油,再烤熟,就成了。把它们倒转立起来,就形似一“八旗清军”之头盔了。锅盔,因此而得名!这样的直爽,无需香料椒醋,不讲究炖炒火候,一烤再烤,就熟了。难怪青海人特别钟爱这种“锅盔”面食。“锅盔”一词,形象生动,它结实厚道,有嚼劲,不怕风湿水潮,生命力顽强,完全是干粮。所以,这里的人们,特别爱吃这个,大人小孩,没事闲着的时候,都会嚼嚼锅盔,喝喝茶水,一样的平民过真生活,一样的有情有调。

缺调料就不出摊的

“尹凉粉”

“尹凉粉”的制作者名叫尹得寿,是互助县沙塘川尹家湾人。父亲尹光祖为清朝营伍士兵,后来营伍解散,他做起了小本生意。经孤寡老人宋奶奶的传授,开始经营凉粉生意,人称老尹。他所做的凉粉色淡黄,水与粉的比例得当,加上有上乘调料,鲜嫩而富有韧性,打成细线条也不会断,其鸡蛋臊子更具特色。

据说尹光祖制作凉粉的手艺,只传给儿子不传姑娘。其子尹得寿保持了父亲做凉粉的特色,每日出摊三个小时就卖完了。他为人忠厚,经营诚实,服务态度好,远近来吃凉粉的人络绎不绝。据说有一天,“尹凉粉”没出摊,想吃凉粉的人不知何故,就去问,“调和不全呐”老尹回答,原来尹凉粉所用七种调料,缺一种他也不会出摊,否则认为是哄骗买主。正是这种诚信,尹家两代人经营近百年之久,“尹凉粉”成为我市群众受欢迎的名小吃。1979年,尹得寿病故,操作方法失传,“尹凉粉”在市场上绝迹。

《七十多年前的青海名小吃》相关相似阅读参考资料:
青海名小吃、哈尔滨名小吃前十名、道外名小吃前十名、苏州名小吃排行前十名、2018年特色名小吃加盟、蓉李记成都名小吃加盟、成都名小吃、名小吃加盟、各地名小吃

最新各地小吃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