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地方小吃 > 小吃做法 > 正文

沙县小吃:不起眼的传奇制造者

发布日期:2016/3/3 3:37:49 浏览:2092

才使沙县小吃有了迅速扩张、名满天下的可能。

“出逃”带来生机

沙县是一个饮食文化的富矿,200余种自古传承的饮食花样,人们也只当做是寻常饮食而已。没有谁想到,这些小吃里面,居然蕴藏着巨大的财富,大到能让一县人富足,一国人瞠目,让沙县名满九州、声传海外。

让沙县小吃走向全国,源自当地民间融资的一次崩盘。

沙县民间有设立标会的传统,把钱投入标会的人,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利息。从标会借钱叫做“叫标”,作为一种民间融资方式,标会比银行更便捷,而逐月归还的压力也不是很大。有人为了赚取利息收入,甚至从亲友手里借钱投入标会,为后来的“倒标”、“逃标”埋下了祸根。

说起“逃标”与沙县小吃的关系,不能不提到一个叫邓世奇的人。这是一个沙县小吃发展转折时刻的标志性人物。

邓世奇第一次入会是在1989年。1990年,县城改造,邓世奇家的旧房子换来了一块地皮,他开了两家店铺。为了能多得一点利息,邓世奇向亲戚朋友借了不少钱加入了多个标会。

1991年,邓世奇第一次叫标,从一个标会里借来了一万多元,准备扩大一下经营。结果钱一到手,就被会长要走了9000元。第二天,会长跑掉了。

此后数日,邓世奇参加的29个标会纷纷出现状况:会长携款跑掉,投进去的钱要不回来,自己欠别人的外债无法归还。此时,邓世奇投在标会的钱是十五六万,欠亲戚朋友的外债是十一二万。

他遇到了罕见的“崩会“——标会崩溃了。崩会缘于赌博。沙县人好赌,但多年来标会与赌博两不相干,标来的钱都是去用来做生意的。自1990年起,赌徒也来标钱了,标来的钱被拿到了赌场。赌输了就天天来标,终于导致资金链断裂。

邓世奇卖了两家店面,还有10多万的外债。无奈的他选择了外逃躲债。

出逃之时,他身上有5000块钱,还带上了鸳鸯锅、木槌,这是做沙县小吃必备的工具。在此之前,他听说,有先跑出去的人在做小吃,也能过活。

沙县小吃,本是临时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没想到却让邓世奇的命运从此改变。跑到厦门,邓世奇夫妇用一块塑料布支起个棚子,点起两个炉子,开始摆地摊。地摊不赚钱,又借钱租下了一个店面,从此开始了有钱可赚的日子。他们的小吃店只卖3种小吃,扁肉、拌面、茶叶蛋,其中扁肉、拌面是一块钱一碗。他们一天能卖出四五百碗。这对夫妻喜出望外,小吃这样畅销,他们怎么也没想到。

就这样,像邓世奇一样因标会崩会而跑路的一群人,成了沙县小吃在沙县以外拓展市场、闯出名号的第一批人。

赚了钱的人回到家乡,还债的还债,盖房的盖房,给沙县的乡亲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沙县人恍然大悟:往日司空见惯的小吃,在外边竟然能赚到这么多钱。走,出去卖小吃!

走出去做小吃的沙县人,1996年有一万多,1999年两万多,2002年达到3万多。到2011年已经突破5万。

县政府顺水推舟

越来越多的沙县人卖小吃赚了钱发了家,让沙县的政府领导看出了其中蕴藏的巨大能量,同时也看到了这支小吃队伍装备简陋、技术不齐、服务不规范等欠缺。为了让这支游击队转变为正规军,县政府觉得应该有所行动。

1997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由工商联牵头,他们成立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同业公会依托县小吃发展服务中心,组织编写了《沙县小吃丛书》、《沙县小吃技术培训基础教材》等培训材料,对从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力和待业青年进行培训。

课堂,就是乡镇的集市;教具,就是锅碗瓢盆。自1997年以来,他们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人。沙县小吃的从业人员,烹饪技术、管理水平,因此得到提升。

为了扶持、培育好小吃产业,沙县专门成立了沙县小吃办公室,就设在县政府大楼里。为小吃而设一个办公室,并配有正式的编制,这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为了扩大沙县小吃品牌的影响力,沙县小吃业同业公会争取福建省烹饪协会、中国烹饪协会到沙县举办“名小吃、名菜”专场认定活动。如今,沙县已经有多家酒店获“福建餐饮名店”,一批小吃分别获“福建名小吃”、“中华名小吃”称号。2004年12月经福建省劳动保障厅认定,沙县小吃培训中心被认定为“省劳动职业技能鉴定站”。他们还在每年的12月8日举办沙县小吃文化节,造声势,竞技艺,推名品,树名家。

沙县小吃办公室还四处出击,到各地区举办沙县小吃推介会,帮助沙县小吃树品牌、造声势、打市场。他们甚至把推介会办到了还没有沙县小吃进驻的城市,因为他们相信,那里早晚都会有沙县小吃出现的。

为了帮助散布于全国各地的沙县小吃店的经营活动趋于规范,他们还制定了沙县小吃门店标准,申请了沙县小吃的集体商标。如今,遍布全国各地的沙县小吃店,许多都已经挂起了这块集体商标的牌匾。

为了防止有人假冒沙县小吃的品牌,沙县加强了对沙县小吃店的监管,要求所有从业人员必须要培训合格方可上岗。同时,推进公司化运作,形成配方科学化、工艺标准化、服务规范化、价格大众化、产品风格化。管理组织将按“行规”要求,对小吃店业主的经营行为、店容店貌、经营设施、饮食卫生、人员健康等进行整顿,并将对小吃店进行认证,达到行业标准的才发给“沙县小吃”注册牌匾和商标使用书,顾客可根据此商标图案进行识别。

虽然散布各地的沙县小吃仍然是一家一店地经营着,可是,在沙县政府的扶持下,却在共享着品牌识别、知名度提高所带来的好处。

山鸡也能变成凤

人数众多、分布极广、势力庞大,有此三条,沙县小吃当之无愧地坐上了中国餐饮“第一大帮派”的交椅。然而,大则大矣,多也真多,沙县小吃的知名度无可质疑,可是它的美誉度却不高。

这与它开拓之初的低端路线有关。最初走出去的沙县小吃,基本都是靠着低廉的价格占领市场,以数量取胜,采取的是粗放式的发展模式。

沙县小吃之所以能在全国各地迅速布点,迅猛扩张,与开办之初所需经费不多关系很大。想当初,那群为躲债而跑路的人,身上所带的经费屈指可数,工具也不过一个木槌和鸳鸯锅而已,四根木棍支起一个塑料布的棚子,生意就可以开张了。这是地摊时的状态。即使后来开办门店,也不过十几二十平方,三四人四五人即可忙得过来。小投入降低了开办的门槛,这才使得成千上万的沙县人能够在短时间里纷纷开起小吃店面来。

在沙县大多数小吃业从业人员还在重复着低端客户定位、粗放式发展的时候,一些着眼沙县小吃全局发展的人,以及一些沙县小吃中的精英人士,已经在考虑沙县小吃提高档次、进军高端市场的问题。

在沙县本土,县政府2008年运作建起了沙县小吃文化城,投资2.6亿多元,占地100亩,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规模壮观,千米长的美食文化街贯穿全城。文化城采用中国古典徽派园林设计手法建设,是一出以沙县传统的明清建筑风格为基调的仿古建筑群,可入驻商铺160家,内有沙县名小吃、台湾小吃成都小吃、特色风味酒楼、宴会楼、茶楼、书画院、古玩店、奇石根艺馆、工艺品店、擂茶馆、娱乐会所、足浴城、星级宾馆等。

如今,沙县小吃文化城已成为沙县对外宣传的窗口。徜徉此间,临窗品味,有谁还会认为小吃上不了台面呢?有谁还会觉得小吃只能果腹不能宴客吗?

1997年12月8日,沙县举办首届沙县小吃文化节,新建的小吃一条街隆重开张。此时,躲债出逃的邓世奇已经在厦门把沙县小吃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县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赴厦门,再三邀请邓世奇返乡创业。

邓世奇返乡后,一口气拿下小吃街5个店面,投资8万元进行有档次的装修;并请来8位厨师,对小吃品种进行筛选精加工,生意越来越好。2010年,邓世奇在小吃文化城开办了“原家小吃美食城”,营业面积2000平方米,拥有15个包厢和一个可摆设15桌的大厅,可同时进餐350人。他的生意做大了。

如今,邓世奇积极发展加盟连锁,为有志于小吃事业的人提供技术和品牌支持。近3年来,邓世奇创办的原家餐饮公司共完成创业培训2833人,孵化加盟人员186名,发展加盟连锁店140多家,带动就业近万人。

邓世奇算得上沙县小吃行业里的一个领军人物,但他不是唯一把沙县小吃产业做大做强的人,还有许多沙县的精英,在为沙县小吃的上档次、占高端而执着奋斗着。

上一页  [1] [2] 

最新小吃做法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