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地方小吃 > 最新资讯 > 正文

老成都有哪些特色一条街百年东大街将没落?

发布日期:2016/3/3 1:00:14 浏览:2786

熙路经营的业务多种多样,门类齐全。

这里是钟表业(及时、亨得利、亨达利、协和、时昌),金1号、银楼(天成亨、天长亨、天宝、物华、新凤祥、宝成),影剧院(青年会后改大华、三益公后改新闻、新明、春熙大舞台),百货、绸缎疋头铺的集中地,是报馆(中央日报、新新新闻、复兴日报、新中国日报、新民报、华西日报,兴中日报)的发行处。还有看相、算命的也在这里凑热闹。如淡然居士、霞飞女士、金刚眼大相士等都在西段西川公寓下榻,打着“预言家”的旗号,神乎其神的标榜自己是科学论相,来人不开口,只坐一分钟,他们就能断定吉凶祸福。还有一个算命先生高卧在东段“诸葛庐”。

这里开设的书店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正中书局、新中国书局、广益书局等等。广益书局于1935、1936年大量倾销上海大达图书局出版的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古今小说,大打折扣,不顾血本,价格低廉到连纸钱都没有卖够。那些书是用书写纸、新闻纸印的,四号古宋字体或老五号仿宋字体,新式标点,字迹清晰明显。因那时日本正蠢蠢欲动,欲对我国进行侵略扩张,局势十分紧张,许多人怀疑是日本印制的图书,纸张中含有毒素,意欲毒害华人,才如此廉价。这种谣言传出后,顾客减少,该局虽然声明,营业还是遭受影响。另外也可能是同行生嫉妒,卖石灰的见不得卖灰面的,故意造出来的谣言。

百货业巨子谢源卿在北段开设“大总汇”(现“一百”所在地),又在西段和上海内迁厂商成立“联合商场”,开业这天聘请影坛红星白杨小姐剪彩。他们起初在报上广告栏登出孙中山先生的遗嘱:“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读者看了莫明其妙。后来他们在报上公布“联合商场”开业的消息,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他们的宣传术,生意经。

南段左边有一家商号以大幅阴丹布为底,上面绽着白色的斗大的“成孚”二字布幔高高的悬挂在铺面上,这就是市商会理事长、市工商联副主任钟云鹤开的铺子,专卖呢绒绸布。北段右侧有一家商店名叫“新蜀呢绒绸布店”,经理杨润生是成都第一区代表会主席,又是疋头业公会理事。

杨润生和钟云鹤是儿女亲家,又是同业,他们两家的商店遥遥相对,真是左右逢缘,对门对户对亲家。

春熙西段四十年代中期兴起了专售高档商品的“国泰”、“美琪”商行。颇为豪华的“撷英”餐厅常有军政机关、社会法团和新闻界人士光顾。“耀华”餐厅以西菜冷饮糖果饼干和早点闻名蓉城。解放后,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强了颇具规模特色的大型中餐餐厅。

1958年3月“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曾莅临“耀华”餐厅就餐,并摄影留念。毛主席就餐室保留至今,以作纪念。春熙西段左侧富有艺术气氛的“国际艺术人像”照像馆,曾在1946年秋展出李公朴、闻一多两先生在昆明街头被刺杀的一组特大新闻图片(由美国新闻处供给),轰动蓉城街头,影响颇大。

帽铺一条街

在二十、三十年代,成都和川西北各县瓜皮帽极为盛行。

成都制造销售瓜皮帽的帽铺集中在福兴街,凡是老成都人只要提说福兴街就知道那里是卖瓜皮帽的。专门制销瓜皮帽的帽铺,我还记得有正一品、穴吉斋、万福全、狄元隆和金玉堂等。金玉堂老板唐维全,为了图吉利,将招牌命名为金玉堂,取金玉满堂之意。解放后该铺由福兴街迁春熙路,再迁南大街,观由其女唐蕴玉及李悠才负责。该店经营帽业已有七八十年历史,代代_相传,说得上是帽子世家了。做瓜皮帽的材料有呢绒、苏缎、青布等。一顶帽子最贵的要卖银元三四元,最便宜的青布帽子,只要铜钱四五吊。喜事戴红结子瓜皮帽,长辈死了戴白结子青布瓜皮帽当时已成习俗。

这条街的帽铺一般都是老板全家自行操作,并请技工制作,招徒弟打杂。技工大多数来自外地,上半年他们在乡里干农活,过了七月十五,七月秋风渐渐凉,帽子销售的旺季开始了,老板便通知技工上门加工赶做。工资以米计,最高每月一石二斗,最低四五斗。瓜皮帽除在成都及川西北各县销售外,远者可达陕甘一带。帽铺在福兴街有一百多家,其他街道也有一些,总计起来,从业人员为数不少。为了加强团结,发展业务,调解纠纷,维护权益,以及推行官府委办事项,就成立了帽业公会,最初选的是李其渊为理事长。

成都解放后,福兴街的帽铺改做船形帽、鸭舌帽或兼营其它业务。

布鞋一条街

解放前穿皮鞋的人很少,大都是经济宽裕的官员才穿皮鞋。摩登小姐、有钱人家的太太少妇才穿高跟鞋和绣花鞋。一般的人穿的是布鞋,因此制售布鞋的商家较多。昔日的纯阳观彳就是专门制售布鞋的一条街。春熙北段“华胜鞋家”老板罗^武就是在纯阳观街以卖布鞋发迹的。罗辉武十二岁那年由内江到简阳鞋铺学艺,师傅保守,只叫他干杂活,经过五年,还做不来鞋子。1928年,他17岁才由简阳上成都,经人介绍到纯阳观街“协成通鞋铺”参师学艺。师傅陈少华见他年岁大,又同情他,把做鞋的全套手艺无保留地教他。他满师后,在纯阳观街“新生活鞋店”开始了帮人的生活。

1934年师傅陈少华病故,丧葬费用全部由他负担,并披麻戴孝,给师傅送终。师娘见他对师傅好,就把“协成通”的铺面让给他,不要顶打费,他换个招牌叫“又新”。由于他经营有方,自成一派,所做布鞋适合顾主需要,生意兴隆。“又新”开了一年以后,由一间变成三间一通的门面,布置就更亮堂了,在纯阳观街众多的鞋铺中也要算数一数二了。

家具一条街

书院西街门牌号数共有66号,经营的铺面不过三四十家,而卖家具的商人便有26家。这条街的家具店早年为邱家开设,邱父死后,三个儿子分家,由一变三。邱家的木工作坊,因邱老大与王木匠不和,王木匠便离开邱家的木工作坊,在书院西街租房设店,自产自销。原在邱家的其他同伙见王木匠立店,生意兴隆,赚了大钱,于是纷纷跳槽,不久,这条街便形成了家具一条街。他们各显神通,由单纯经营土漆家具逐步开始生产和经营新潮洋漆家具,样式也随时改进,许多富贵人家添置家具,都到这条街来购买,或者订做。

铜器一条街

东御街是铜器一条街。老成都人的日常生活用具如面盆、水烟袋、茶壶、香炉、门环、门锁等,在东御街店铺都是用铜铸造。

四十年代初期,西藏喇嘛黄教教义信奉供奉大威德神像和宗喀巴大师神像,敬神的高脚铜灯和盛水的铜杯,需求量极大,西藏佛教圣地的庙宇、古寺纷纷派人向东御街铜匠铺订货,一时产品远销甘孜、西藏、青海等地,东御街几十家铜器铺因此生意兴隆,发了一笔大财。

柴铺一条街

老成都人烧水煮饭所用的燃料,绝大部份是木柴。木柴的产区为川南的乐山、洪雅、丹棱、青神、张家坎等处。销售木柴的地方则集中在外东水津街。水津街临近府河,运输便利,所以挨家挨户都是柴铺。这条街的柴铺老板除了等候顾客上门外,还将木柴交与柴贩挑到城内售卖。

柴贩多系安岳、乐至人,聚居于外东黄伞巷一带。他们只需要有七捆柴的资本,一根扁担,一对竹架,便可操业。他们经营的方法是购得木柴七捆,分捆成十捆,名之曰“七合十”。或一捆分扎成两三捆,一般人称为改捆子柴。其改捆方法,有老手教导,种种伪装,顾主稍微大意,便会上当。

及至50年代初期,因开展大规模建设,需要木材为数极巨,将其用作燃料,极为可惜,于是改柴烧煤,柴铺纷纷转向,柴贩回乡生产,水津街的柴铺从此消逝矣。

棺材铺一条街

解放前成都的棺材铺集中在水井街、双槐树街一带。闻名商界的国大代表、四川省商联会理事长王剑鸣(王秉钧)就在双槐树街开设双间铺面,制售棺材。

最好的棺材是建(昌)板,其次是洪雅香杉板,再其次是柏木板,最下是“火匣子”(用薄板子钉成长方形,就像火柴盒似的劣质棺材)。

棺材铺的门面上没有营业员照应,因为棺材不像其他商品,一不怕偷,二是难得有生意,三是不敢招揽顾客,四是不实行有奖销售或搭配销售。一些商场用语,如“买一送一”啦,“欢迎下次再来”啦,“价廉物美欢迎惠顾”啦,都不能套用,只能等顾主上门,由老板亲自接待。

到50年代末,人民政府倡导移风易俗,提倡火葬,人们的丧葬观念随之改变,棺材铺改业,水井街、双槐树街的棺材铺便销声匿迹荡然无存了。

其它

成都还有一些较具特色的一条街,油戏装一条街沙帽街。过去这里是专营戏装道具的。聚集在这条街上的上百名工艺美术匠人,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给四川大大小小的川戏班子提供了精美的服装道具。

昔日的大科甲巷到小科甲巷,又曾经是专卖纸扎灯笼、戏脸壳、“笑头和尚”,以及各种刀、枪、剑、戟儿童玩具的专业一条街。每逢旧历年这段时间,街上的大大小小的玩具店灯火辉煌,通宵达旦,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不但吸引着儿童,成人也常常在这里驻足。

出售的玩具中,有一种用镔铁皮制作的玩具小号最受娃儿们的欢迎。

镔铁号特有的号音“呜嘟嘟”,十分动听,特别是那“嘟”的连续不断、抑扬顿挫的长音,给年景增添了不少喜庆的气氛。每当除夕,号音一响,划破夜空的寂静,再加上烟花爆竹噼噼啪啪之声,此起彼伏,过年的喜庆氛围中充满了浓浓的乡情和温馨迷人的气息。

(文章来自搜房网房天下搜房网成都二手房http://esf.cd.fang.com/为您整理)

上一页  [1] [2] [3] 

最新最新资讯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